首頁
1
讀經資訊
2
讀經手冊
3
附錄三4
https://www.gsr.org.tw/custom_115015.html 附錄三 附錄三 附錄三:讀經運動的背後推手--相信「行善即福報」的林琦敏先生   儘管近來年,台灣讀經人口已躍上百萬,且普遍受到海、內外關心文化薪傳人士的重視和肯定,但是,甚少人知道,事實上幕後大力鼎助的推動之手,正是出身於彰化偏遠漁村,而目前擔任全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林琦敏。   林琦敏當年聽聞新儒家學者王財貴發心推動讀經運動時,當下即決定在財務給予全力配合,他說:「我決定這麼做,只是覺得個人的福報大,能夠為文化的紮根工作,盡棉薄之力,讓我感到非常心安。」   林琦敏進一步表示:「我對於讀經抱持良好印象,可能與父親的為人和教導方式有關。我的故鄉在彰化海邊偏遠的小漁村王功,那是窮苦的鄉下,村人生活普遍艱困,識字不多,父親經常受託幫人寫信、讀信,遇上鄉人婚喪喜慶,他則出任帳房的工作,因此,雖然家境不富裕,卻很受村人敬重。此外,迄今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爸經常用論語的話訓勉我們,他經常開口子曰閉口子曰,我單純的認為:『能說出口子曰如何如何,就代表著有學問,有學問就會受人尊敬,因此,父親的作為,讓我深感與有榮焉。』我每天上學的路上,看到和聞到總是令人不舒服的各類垃圾和臭水溝,小小年紀也因而立下心願:『我長大後,一定要賺很多錢,讓故鄉變得乾淨一些。』」   此外,林琦敏也指出:「我從孩子的身上也看到讀經的深遠影響。我家兒子當年唸國一時,家父尚健在,曾經教他背誦三字經,後來也背論語,讀書很順利。到溫哥華留學期間,有一次返台,我邀他打球,但孩子表示回台時間很短,想回鄉下探望老祖母,他跟親戚說:『我要多留一天陪陪阿嬤。』聽得很多親友讚口不絕。」   由於林琦敏未認識王財貴之前,早已親自從自己的父親和孩子身上體會讀經的好處,因此,當民國八十二年有人介紹他與王財貴認識時,兩人相談之下,一拍即合,不到半小時,他就作決定讀經善事一起做,在財務上給予最大的支持。   他亦指出:「事實上,台灣比我有能力有錢的人多的是。我做這件事,為的只是做了覺得更心安理得。我若不做,一定會感到遺憾。」   林琦敏是說做就做行動派的性情中人,他對事業夥伴亦視如親子或弟兄,他中部一位朋友林光文說:「九二一地震發生當天,多數人都想著早點離開災區,林董卻執意連夜趕赴已成廢墟的埔里店探視生死未卜的店長。當我知道他們開的車子也是普通的小轎車,真是為他們擔心不已。」   林琦敏也是不忘本的人,當他事業有成之後,敦請已退休的當年小學老師到公司擔任要職,經常請益。他的念舊,從其住家地板上散置著六隻姿勢各異其趣的水牛銅雕,亦可見端倪。因為林琦敏唸到初二時,舉家遷往台東的東河鄉隆昌的偏僻小村落,家裏經濟仍拮据,他課餘之暇,經常一個人在山上放牛吃草,幫忙家務,分憂解勞。   從年幼在故鄉王功立下要賺大錢回饋鄉里起,到台東課餘上山放牛的年少歲月,到初中畢業在台北流浪打天下的苦日子,幾度波折和自我堅持之下,現年五十五歲的林琦敏締造了全國電子專賣店連鎖集團,他說:「成功的人,不能沒有智慧,也少不了機運,但是,最重要的是努力,腳踏實地的做,機會自然會來,智慧有些是天生的,但是,肯努力,也可以開發智慧,足以因應情勢。」   他說:「我沒有高學歷,十七歲那年流浪到台北找工作,看到戴著大盤帽的高中生羨慕得不得了,渴望唸書的心情,想到不停地掉下眼淚,最高學歷是五十四年參加師大附中技術訓練中心主辦的電器專業訓練班。我也沒有家庭背景的奧援,智商也不高,但是,我對自己有強烈的自信,我總覺自己一定會成功,即使在無處可棲,甚至淪落到偷偷夜宿學校教室時,我還是堅持『走電器品事業的心志』從不動搖。今天,能有這麼大的福報,真是謝天謝地。總而言之,人真的要像慈濟證嚴法師所說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相信,人若這樣,比較會有好報。」                                                                                             中國時報八十九年二月十七日第三十六版                                                                                                                      撰述委員 鄭清榮                                                                                                          亦見〈讀經通訊第二十二期〉  
https://www.gsr.org.tw/ 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附錄三:讀經運動的背後推手--相信「行善即福報」的林琦敏先生

 

儘管近來年,台灣讀經人口已躍上百萬,且普遍受到海、內外關心文化薪傳人士的重視和肯定,但是,甚少人知道,事實上幕後大力鼎助的推動之手,正是出身於彰化偏遠漁村,而目前擔任全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林琦敏。

 

林琦敏當年聽聞新儒家學者王財貴發心推動讀經運動時,當下即決定在財務給予全力配合,他說:「我決定這麼做,只是覺得個人的福報大,能夠為文化的紮根工作,盡棉薄之力,讓我感到非常心安。」

 

林琦敏進一步表示:「我對於讀經抱持良好印象,可能與父親的為人和教導方式有關。我的故鄉在彰化海邊偏遠的小漁村王功,那是窮苦的鄉下,村人生活普遍艱困,識字不多,父親經常受託幫人寫信、讀信,遇上鄉人婚喪喜慶,他則出任帳房的工作,因此,雖然家境不富裕,卻很受村人敬重。此外,迄今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爸經常用論語的話訓勉我們,他經常開口子曰閉口子曰,我單純的認為:『能說出口子曰如何如何,就代表著有學問,有學問就會受人尊敬,因此,父親的作為,讓我深感與有榮焉。』我每天上學的路上,看到和聞到總是令人不舒服的各類垃圾和臭水溝,小小年紀也因而立下心願:『我長大後,一定要賺很多錢,讓故鄉變得乾淨一些。』」

 

此外,林琦敏也指出:「我從孩子的身上也看到讀經的深遠影響。我家兒子當年唸國一時,家父尚健在,曾經教他背誦三字經,後來也背論語,讀書很順利。到溫哥華留學期間,有一次返台,我邀他打球,但孩子表示回台時間很短,想回鄉下探望老祖母,他跟親戚說:『我要多留一天陪陪阿嬤。』聽得很多親友讚口不絕。」

 

由於林琦敏未認識王財貴之前,早已親自從自己的父親和孩子身上體會讀經的好處,因此,當民國八十二年有人介紹他與王財貴認識時,兩人相談之下,一拍即合,不到半小時,他就作決定讀經善事一起做,在財務上給予最大的支持。

 

他亦指出:「事實上,台灣比我有能力有錢的人多的是。我做這件事,為的只是做了覺得更心安理得。我若不做,一定會感到遺憾。」

 

林琦敏是說做就做行動派的性情中人,他對事業夥伴亦視如親子或弟兄,他中部一位朋友林光文說:「九二一地震發生當天,多數人都想著早點離開災區,林董卻執意連夜趕赴已成廢墟的埔里店探視生死未卜的店長。當我知道他們開的車子也是普通的小轎車,真是為他們擔心不已。」

 

林琦敏也是不忘本的人,當他事業有成之後,敦請已退休的當年小學老師到公司擔任要職,經常請益。他的念舊,從其住家地板上散置著六隻姿勢各異其趣的水牛銅雕,亦可見端倪。因為林琦敏唸到初二時,舉家遷往台東的東河鄉隆昌的偏僻小村落,家裏經濟仍拮据,他課餘之暇,經常一個人在山上放牛吃草,幫忙家務,分憂解勞。

 

從年幼在故鄉王功立下要賺大錢回饋鄉里起,到台東課餘上山放牛的年少歲月,到初中畢業在台北流浪打天下的苦日子,幾度波折和自我堅持之下,現年五十五歲的林琦敏締造了全國電子專賣店連鎖集團,他說:「成功的人,不能沒有智慧,也少不了機運,但是,最重要的是努力,腳踏實地的做,機會自然會來,智慧有些是天生的,但是,肯努力,也可以開發智慧,足以因應情勢。

 

他說:「我沒有高學歷,十七歲那年流浪到台北找工作,看到戴著大盤帽的高中生羨慕得不得了,渴望唸書的心情,想到不停地掉下眼淚,最高學歷是五十四年參加師大附中技術訓練中心主辦的電器專業訓練班。我也沒有家庭背景的奧援,智商也不高,但是,我對自己有強烈的自信,我總覺自己一定會成功,即使在無處可棲,甚至淪落到偷偷夜宿學校教室時,我還是堅持『走電器品事業的心志』從不動搖。今天,能有這麼大的福報,真是謝天謝地。總而言之,人真的要像慈濟證嚴法師所說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相信,人若這樣,比較會有好報。」

 

                                                                                          中國時報八十九年二月十七日第三十六版

                                                                                                                     撰述委員 鄭清榮

                                                                                                         亦見〈讀經通訊第二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