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讀經資訊
2
讀經手冊
3
附錄十一4
https://www.gsr.org.tw/custom_115108.html 附錄十一 附錄十一 附錄十一: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劃   (按:本計劃曾於民國九十年分呈兩岸教育部,雖未見由上至下施行,然亦可供各學校或班級參考採用。幼稚園亦可參照施行。)   一、主旨:   本教學實驗計劃,係應社會諸多家長及教師之需求,依據民國八十二年六月教育部公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之目標,配合當前教育界所關注的「人文教養之增進」「閱讀習慣之養成」及「書香社會之營造」諸理念,在「教學減壓」的要求下,真正落實「全人教育」之成效而設計。協助國內各有意願之小學,實施一種「以『讀經教學』為核心,從語文教育的改良出發,進而協助其他科目的教學,達到「輕輕鬆鬆育人育才,確確實實成人成才」之教育理想」的實驗觀察。其實驗成果,將提供作為國家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之參考。   二、 緣起:   本計劃擬草人(王財貴),在國內推廣此種讀經教學模式已有七年之久,由家庭而社區,而進入學校。有相當多的小學幼稚園,或全校或部份班級採取此種模式作為補充教學。估計全省已有一百萬名兒童正在接受「讀經教育」。在如此廣大而長久的推廣之中,凡施行此種教育者,其教師及家長皆發現有明顯的教學成效,尤其對於「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之成效給予高度之肯定。基於對教育的關懷,紛紛期盼能走向體制化。至少能有機會,讓有意願之老師或家長,在較為正式之管道下施行此種教育。本計劃即依後者而設計。   三、 教學基本理念: 本實驗教學之觀念,立基於對教育的「全面性」及「本質性」之思考與追求,希望能透過對人性的整體了解與照顧,找到簡單易行而成效深遠的教育方法,多方向地提昇國民人格及知識素質,讓人人「性情端正,才華洋溢」,以面對世界,面對未來。   其細目如下: 1、依據「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第一條「培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情懷」以及「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一條「宏揚中華文化」之基本文化方向,首先認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是有理性的知識份子都應對之尊重,盡心學習,求其存續。並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進一步才足以談吸收與開創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氣魄,全盤「化西」。「化西」,不同於「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變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自我的生命內蘊。「西化」,只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擔。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後世,並貢獻於全人類。   2、認定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一個人的心胸志趣,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   3、認定文言與白話的相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來就是從「白話」提鍊出來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話文的基礎。過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適、徐志摩、魯迅、老舍、錢鍾書、沉從文諸名家,皆是文言與白話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話之功底,所以白話文不應與文言文形成對立。何況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文獻,幾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讀文言文,就幾乎等於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於不能了解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教育的結果,普遍欠缺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復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長文言之能力,「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範本。除此之外,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讀經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種功能。   4、認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學得語文」的詳細過程,猶未完全明白。但人類一直都從出生開始,很自然而方便地在做複雜的語文學習。此種天生的強大能力,心理學家特稱之為「語言天賦」。而這種「天賦」能力,以嬰兒最為強大,隨年齡之增長而遞減,至十三歲則幾乎喪失這種「天賦」,若要增進語文能力,必須痛苦而艱難地學習。   依照客觀的經驗,吾人皆知:有關「語」的部份,大體而言,任何母語,在三歲之內即可學會;如有適當環境,六歲之內甚至可以學會多種語言。而有關「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認識和書面語言的學習,亦應在三至十三歲之間,可以奠定一生的根基。零歲至十三歲,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只要不錯過這一教學的適當時機,高度的語文能力,是很自然而容易的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關語文的學習,最重要法則的是多接觸多熟習。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無勞舉證。   5、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如上所言,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讓兒童接觸涵義豐富的「經典」之作,對其一生的文學素養的蘊釀,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是具備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的。因此,當前在海內外許多家庭中,體制外的零星的「讀經」教育,也是以兒童為主的。據大略之估計,當前海內外,包括祖國大陸、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澳美加華人社會,已有數百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長及老師之意料。   6、認定「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的簡易可行性: 基於對兒童心理的確實認識,為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讀,不必求懂」。老師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讀」;而兒童也只是「跟著讀」、「反複讀」。這樣,老師便很容易「教」,兒童也很容易「學」。而且不論「教」的人、「學」的人,都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有所長進,所謂「教學相長」,莫此為甚。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幼童時的心智特色,是善於直覺、記憶,而不善於思辨、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醞釀日久,待其長大,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兒童本是樂於唸誦樂於反複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而反複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疲」。若常加複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日一般成人每覺文言難讀經典難解,其實並非文言經典之難,乃因自小不曾接觸之故,所以為了不讓下一代將來有「難懂」之嘆,理應自現在起讓他「讀經」。 7、認定「讀經」的「潛能開發」功效: 從教學方法上看,反複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複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而專注力與記憶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此外,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複雜的系統,高度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固可以立即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會在默默中主動尋求理解(語文學習的「冒險理論」),是活絡其頭腦的最佳訓練(只要不強求其理解,艱難的教材便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可以成為使心智更上一層的無形助力,即一般所謂「右腦開發」。但如果教學內容只是簡單可解的白話文,便缺少了這一深層長進的效能)。   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僅語文能力立即提升,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心智之全體發育。在短期之內(約一至二個月),即可發現,兒童各種學習能力,尤其是數理思考能力,也都跟著增長起來,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以致教師或家長以極少的氣力,即可讓兒童達成超越一般功課的成果。所以,縱使學校課業不曾減少,而兒童的學習壓力,亦因感覺功課容易而相對減少。   所謂「潛能開發」,於「讀經教育」中,最易證實。所謂「課業減壓」,實施「讀經教育」,是真正無害的減壓良方。   8、認定「讀經」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等重要的人格成素,原是很難「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性」的成長,是在一種「陶冶」、「熏習」、或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   當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以完全擔當這種重任的。「讀經教育」的教材中,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兒童琅琅上口,濡染於心,等於「把聖賢請到家裏當家教」,是一種極見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一代的「有理想、有愛心、有品格、有擔當」的二十一世紀具備國際眼光的國民,請以「讀經教育」札下根基。   四、「讀經教育」觀念的拓展:   依照「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他鄰近相關的教學項目,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   1、「音樂讀經」: 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   2、「美術讀經」: 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畫作、雕塑、建築、風景等圖片,以默默培養其高度的美術鑑賞能力。   3、「外語讀經」、「外文讀經」: 外語外文的學習,當然最好在環境中習得,但對廣大的國民來說,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兒童的聽力好、模仿力強、記憶力強,是語文學習的大好時機。故嘗試為廣大兒童設計一外語外文學習的方便之路,即:   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多讀經典性的外語或外文(經典性著作),反複反複,及至於熟記背誦,此法可彌補環境的不足,讓一大部份的人輕易成為外語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國人。英語英文之學程,既是國家教育政策,則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英文經典短文,甚至長篇,是不花大錢,不必老師(只需用視聽媒體教學),極簡便而有效之教育。   至於世界上其他語文之學習,莫不可以此法進行之,則將來我國之外語人才,不可勝用。而且以「熟習經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該文化中之精華,於人類文明之對話,將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 由於「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識字量」之增加,是「讀經教育」最淺顯立見的功效(尤以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由於識字量之增加,即可鼓勵提早閱讀,讓兒童提早養成自學的能力。   吾人所強調的閱讀教學,因參用了「讀經」觀念,所以教學簡易而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吾人認為閱讀教育應該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讓他一本讀完再一本,多讀了,自然會懂」;而不是「只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然後再讀一本」。前者是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鬆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後者是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於厭惡讀書,一生不懂。   依近年的小規模實驗,兒童經過此種閱讀教育後,愈讀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釋卷,樂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讀書五百本以上。不須家長特意考問,不須老師辛苦批改。家長老師只要無限量的提供介紹書籍,經過兩三年,兒童之知識量遠遠超過家長及老師,一生的知見才華、讀書好學習慣,遂由此養成。   5、母語教育: 台灣之母語,經數十年之摧殘,已不絕如縷。當前的母語教學,稍嫌偏重「講語」,而忽略讀「讀文」。若長此以往,百姓只能日常交談,不能引經據典,則「母語」的文化功能必大為減低。自於今思恢復舊觀,須「語音」與「文音」兩種教學雙管齊下。「語音」重在日常聽習,「文音」則重在熟誦成篇,隨時備用。如採用「母語文音」(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以「讀經」的方式教學,方法簡單,成效顯著,最容易提升母語的文化程度。   以上第三項「英語英文讀經」及第四項「閱讀教學」屬必要之配套。其餘各項只是建議,皆視各校情況,自行決定。   五、實驗規模:    1、全校性實驗:由校長及全校教師決定,作為本校教學特色。 2、班級性實驗:有意願實驗教學之老師,宣導家長之同意在班級施行之。   六、實驗工作細則:   1、行政組織:維持正常,不須任何改變。(實驗成功後,方便模式轉移)。 2、教師資格:維持正常,不須任何調動,亦不需特別長期訓練。只需看本手冊或參加一次講習,即可勝任「讀經教師」之職。 3、其他課程調配:排課儘量維持正常(實驗兒童不廢正常功課)。 4、教材需求:除正常課本外,只須另備「讀經教本」,如論語、學庸、老子、唐詩、英文等。 5、教學方法: (1)中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我唸。」 (2)英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它(視聽設備)唸。」   以上兩種讀經之教法之重點是:只是讓兒童多聽多唸。帶唸一遍,再一遍,然後鼓勵全班齊唸、分組唸、個別唸、接龍唸、默唸…,想方法多聽多唸。唸至熟習乃至會背,即達教育目的。   最重要而特別要注意的教學觀念是:只須多唸熟背,不須著意講解。期待兒 童多讀即自會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後再了解,不遲。(蘇東坡所謂「舊書不厭 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3)閱讀指導方面,學校或家庭多準備各類圖書,鼓勵兒童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每讀一本,自己加以記錄,記錄的條目只要是:書名,作者,出版社以及頁數即可(小三以下,超過八十頁可算兩本,小四以上,超過一百五十頁可算兩本。每本可讀兩次三次,即算兩本三本。)不必規定寫心得報告。 七、教學時間:   第一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五十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 第二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一百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此時加入英文讀經,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時間比例為二比一)。 第三學期以後,每一上課日,教學時間一百二十分鐘以上(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比例為二比一)。     在校教學時間之取得,有兩案:   第一案:無須另外排課,利用零碎時間即可。亦即將讀經時間打散,寄托在自習時間以及各種科目中,由老師自由安排抓取。最主要的時間是取自每節上課鈴響後五分鐘至十分鐘(在第二學期之後,每節乃至取出二十或三十分鐘,甚至整節課皆變為讀經教學【體育課除外】)。   第二案:將「讀經」視為一科,排入課程中。若所排節數時間不夠,再酌量用上案方式將時間補足。   如果教師自主性活潑性尚可,建議以第一案為優先。教師之被動性太大則用第二案。   (附註:以上讀經時間之需求,似乎超多,有的人或許有「排擠其他功課」的疑慮。實則,讀經一至二月之後,潛能開發了,其他功課之學習顯得輕易,少量時間教學,即可達到一般水準。一至兩學期之後,加上大量閱讀,兒童自學能力及知識量大為增加,對學校功課,達到「不須教學,超過程度」的境界。故是否有排擠現象,可以在實驗中每次之評量得知,切勿固執成見,在未實驗前就冒然判斷也。)   八、教學進度:   1、讀經方面:不須嚴格規定進度,只劃出最低進度,各班導師自最低進度以上,自行調整。初期,在每天進度中,或「聽讀」或「隨讀」或「自讀」,總計遍數一百至一百五十遍為度。一至二月之後,每段以一百遍為度。依已有之實驗成果,經由如此教學,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兒童能夠熟背本日進度。只要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通過檢測,即可進行新進度。至於其他少數尚不能背誦之兒童,默默中,亦已達成多項教育目的,無須要求人人會背。其最低限之進度如下:   第一學期,初期,每天進度約五十字,視兒童吸收能力酌量增加,第二個月以後記憶力明顯提升,進度可逐漸增至一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第二學期,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約一百至二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第三學期以後,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二百字以上。(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2、其他相關功課:一般學校既定課業的教學,除了教學時間縮短外,基本上不變。而與讀經相近之科目,有如下的補充之必要:   甲、音樂讀經方面:在學校儘量利用廣播,播放古典音樂。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聽古典樂。(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   乙、美術讀經方面:在學校儘量懸掛名畫,準備美術圖書。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看經典性畫冊。(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   丙、課外閱讀方面:老師每週一次調察閱讀數量,每月一次檢查閱讀書目(以防不良書籍或專看低淺書籍)。每週閱讀數量以十五至二十冊為標準(小三以下,每冊平均一萬字,小三以上每冊平均兩萬字),調察數量只是鼓勵性質,不列入正式成績。   九、教學評量   依照「讀經教育」的特性,評量之鼓勵性質大於測試性質。其評量採取「每天評量」及「一百分主義」結合方式。亦即「每天都讓每個學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大約如下:   1、正常評量:評量的範圍是前一天的進度(或幾天來的複習,由班導師在前一天宣佈)。評量時間最好在早上第一堂課,班導師只要用一分鐘,親自考一個兒童,他會背了即算通過,給予一百分。此兒童即指定為當天讀經班長。讓他利用下課時間去檢試組長排長(每人大約一分鐘,六組只花六分鐘),組長排長再去檢試其他組內排內同學(每組約六七人,每人只花一分鐘),完全熟背的人即給他一百分。不能通過檢測的人,記下名號,交與導師處理。   2、特殊評量:凡通不過組長排長檢測者,由班導師特殊處理。 (在一般狀況下,唸過一百遍而不能熟背的人極少)所以不會背大概有兩種原因,第一,極端後進生;第二,前一天有特殊事故。此兩種原因,都值得同情,故處理方式應極為輕鬆和氣。   吾人的建議是:讓他利用下課時間,拿著書,補唸約二十或三十遍即可(以一百個字為例,每一遍約半分鐘,三十遍不出十五分鐘。而且看著書唸,沒有壓力,不會造成迫害性的處罰。)補唸二三十遍後,不管是否會背,也給他一百分。(因為經過這樣訓練,對他已有相當進益,不一定全部都要會背。而且此一階段不會背,不影響下一階段的學習。)   所以凡是「讀經考試」,一定人人一百分。可以給兒童極大鼓舞。不好學或程度差的後進生,都可以由此得到鼓勵。重燃學習之熱心。   十、預期成果:   除了對教育部「課程標準」所列之各項「教學目標」,各項期許,能普遍並落實地達成外。其實際內容依大綱所列之項目預測如下:(屬知識性者,以量化。其難以量化者,以情意之常態表現相比較)   1、語文能力方面: (1)拼音能力:至少如正常。 (2)識字量:小一小二開始讀經者,兩年內識完六年字量(三○○○個常用漢字)。三年級以下才開始者,兩年後較一般兒童識字量多出三十至五十個百分點。 (3)寫字用字量:比正常稍好。(小學讀經教育,以識字為先,能寫能用其次。而識字既多,學寫學用自然較快。) (3)查字典詞典能力:至少如正常。 (4)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天背誦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二萬五千字,終身受用不盡矣。。自一年級讀經者,至六年級,背誦量達十五萬字以上。(若以經典部帙說,則可背誦--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內七篇、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等書之全文。)其教育效能,無可限量。 (5)閱讀量:讀經教學一個學期以後,其語文能力明顯提升,即可鼓勵閱讀,而且是廣博而大量的閱讀。若自一年級開始讀經,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閱讀,至六年級,每年以五百本計,五年可讀兩千五百本以上,每本平均兩萬字,閱讀總量可達五千萬字以上。(此是較保守估計,屬中等資質者之效果。)一生學問根基於斯奠立。 (7)作文表達能力:高於一般水平(高出比率可能甚多)。 (8)口語交際能力:高於一般水平。   2、其他教學效果: (1)對各科能力之保障:第一學期之內如正常水平,一年以後,超過正常程度十個百分點以上。(讀經教學,首要保證的是國家所規定的各科的均衡發展。) (2)英語英文能力:讀經第二學期開始教讀英語英文,兩年半後,具備相當於一般高中之總體英語英文能力(包括發音、閱讀、理解、熱愛、及發展潛力等,寫作能力除外)。 (3)性情品德:性情開朗,自信樂觀。氣質變化,品格有相當明顯的內化深化現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及家庭之間的人際關係明顯改善,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 (4)自學能力:有相當明顯的提升,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乃至於漸漸不須教學,即可自學。 (5)學習態度:明顯改善,學習日漸輕鬆愉快,樂意學習。若有過動兒或行為偏差者,亦可於一至二個月之內改善。 (6)創造能力:明顯提升。可表現在口語對談、美術創作、遊藝活動、數理理解、甚至體能運動等方面。(一般以為只有背誦灌輸的教育,會損傷創造力,造成兒童頭腦的硬化。其實這只是一種末經證實的刻板印象,須以長期實驗觀察,重新檢驗。) (7)整體學習環境:因為學生品學兼優,管理與教學日漸單純。教師亦由經典教學中受益,全校各種人事關係與教學氣氛皆向於美善。   3、其他社會教育效果: (1)兒童聰明、達禮,教師家長省力,放心。 (2)家長可因指導兒童讀經,自己多少接觸經典,而自我受益。親子關係因讀經教學而更親密,親師關係,亦獲改善。 (3)社區祥和,風氣改善   (附註:以上成效之開列,雖為「預期」,然這些「預期」,乃是據近幾年間,在世界各處體制外的實際教學中,極多案例所得之「實際」成效所推知而開列,非一時徒然誇大無實之奢望而已。)   十一、經費需求:   不需學校或教育局負擔任何額外經費。說明如下:   1、讀經教本:由學生購置,推廣中心以成本價供應。 2、閱讀圖書:各學校本有者外,可各校相互流通,或由社區圖書館借得。 3、教師培訓經費:有關行政人員及教師參與培訓及討論會等,視同一般「教師研習會」辦理。   擬計劃人:王財貴 博士  
https://www.gsr.org.tw/ 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附錄十一: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劃

 

(按:本計劃曾於民國九十年分呈兩岸教育部,雖未見由上至下施行,然亦可供各學校或班級參考採用。幼稚園亦可參照施行。)

 

一、主旨:

 

本教學實驗計劃,係應社會諸多家長及教師之需求,依據民國八十二年六月教育部公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之目標,配合當前教育界所關注的「人文教養之增進」「閱讀習慣之養成」及「書香社會之營造」諸理念,在「教學減壓」的要求下,真正落實「全人教育」之成效而設計。協助國內各有意願之小學,實施一種「以『讀經教學』為核心,從語文教育的改良出發,進而協助其他科目的教學,達到「輕輕鬆鬆育人育才,確確實實成人成才」之教育理想」的實驗觀察。其實驗成果,將提供作為國家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之參考。

 

二、 緣起:

 

本計劃擬草人(王財貴),在國內推廣此種讀經教學模式已有七年之久,由家庭而社區,而進入學校。有相當多的小學幼稚園,或全校或部份班級採取此種模式作為補充教學。估計全省已有一百萬名兒童正在接受「讀經教育」。在如此廣大而長久的推廣之中,凡施行此種教育者,其教師及家長皆發現有明顯的教學成效,尤其對於「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之成效給予高度之肯定。基於對教育的關懷,紛紛期盼能走向體制化。至少能有機會,讓有意願之老師或家長,在較為正式之管道下施行此種教育。本計劃即依後者而設計。

 

三、 教學基本理念:

本實驗教學之觀念,立基於對教育的「全面性」及「本質性」之思考與追求,希望能透過對人性的整體了解與照顧,找到簡單易行而成效深遠的教育方法,多方向地提昇國民人格及知識素質,讓人人「性情端正,才華洋溢」,以面對世界,面對未來。

 

其細目如下:

1、依據「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第一條「培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情懷」以及「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一條「宏揚中華文化」之基本文化方向,首先認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是有理性的知識份子都應對之尊重,盡心學習,求其存續。並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進一步才足以談吸收與開創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氣魄,全盤「化西」。「化西」,不同於「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變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自我的生命內蘊。「西化」,只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擔。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後世,並貢獻於全人類。

 

2、認定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一個人的心胸志趣,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

 

3、認定文言與白話的相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來就是從「白話」提鍊出來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話文的基礎。過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適、徐志摩、魯迅、老舍、錢鍾書、沉從文諸名家,皆是文言與白話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話之功底,所以白話文不應與文言文形成對立。何況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文獻,幾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讀文言文,就幾乎等於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於不能了解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教育的結果,普遍欠缺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復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長文言之能力,「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範本。除此之外,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讀經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種功能。

 

4、認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學得語文」的詳細過程,猶未完全明白。但人類一直都從出生開始,很自然而方便地在做複雜的語文學習。此種天生的強大能力,心理學家特稱之為「語言天賦」。而這種「天賦」能力,以嬰兒最為強大,隨年齡之增長而遞減,至十三歲則幾乎喪失這種「天賦」,若要增進語文能力,必須痛苦而艱難地學習。

 

依照客觀的經驗,吾人皆知:有關「語」的部份,大體而言,任何母語,在三歲之內即可學會;如有適當環境,六歲之內甚至可以學會多種語言。而有關「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認識和書面語言的學習,亦應在三至十三歲之間,可以奠定一生的根基。零歲至十三歲,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只要不錯過這一教學的適當時機,高度的語文能力,是很自然而容易的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關語文的學習,最重要法則的是多接觸多熟習。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無勞舉證。

 

5、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如上所言,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讓兒童接觸涵義豐富的「經典」之作,對其一生的文學素養的蘊釀,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是具備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的。因此,當前在海內外許多家庭中,體制外的零星的「讀經」教育,也是以兒童為主的。據大略之估計,當前海內外,包括祖國大陸、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澳美加華人社會,已有數百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長及老師之意料。

 

6、認定「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的簡易可行性:

基於對兒童心理的確實認識,為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讀,不必求懂」。老師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讀」;而兒童也只是「跟著讀」、「反複讀」。這樣,老師便很容易「教」,兒童也很容易「學」。而且不論「教」的人、「學」的人,都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有所長進,所謂「教學相長」,莫此為甚。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幼童時的心智特色,是善於直覺、記憶,而不善於思辨、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醞釀日久,待其長大,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兒童本是樂於唸誦樂於反複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而反複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疲」。若常加複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日一般成人每覺文言難讀經典難解,其實並非文言經典之難,乃因自小不曾接觸之故,所以為了不讓下一代將來有「難懂」之嘆,理應自現在起讓他「讀經」。

7、認定「讀經」的「潛能開發」功效:

從教學方法上看,反複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複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而專注力與記憶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此外,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複雜的系統,高度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固可以立即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會在默默中主動尋求理解(語文學習的「冒險理論」),是活絡其頭腦的最佳訓練(只要不強求其理解,艱難的教材便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可以成為使心智更上一層的無形助力,即一般所謂「右腦開發」。但如果教學內容只是簡單可解的白話文,便缺少了這一深層長進的效能)。

 

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僅語文能力立即提升,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心智之全體發育。在短期之內(約一至二個月),即可發現,兒童各種學習能力,尤其是數理思考能力,也都跟著增長起來,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以致教師或家長以極少的氣力,即可讓兒童達成超越一般功課的成果。所以,縱使學校課業不曾減少,而兒童的學習壓力,亦因感覺功課容易而相對減少。

 

所謂「潛能開發」,於「讀經教育」中,最易證實。所謂「課業減壓」,實施「讀經教育」,是真正無害的減壓良方。

 

8、認定「讀經」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等重要的人格成素,原是很難「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性」的成長,是在一種「陶冶」、「熏習」、或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

 

當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以完全擔當這種重任的。「讀經教育」的教材中,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兒童琅琅上口,濡染於心,等於「把聖賢請到家裏當家教」,是一種極見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一代的「有理想、有愛心、有品格、有擔當」的二十一世紀具備國際眼光的國民,請以「讀經教育」札下根基。

 

四、「讀經教育」觀念的拓展:

 

依照「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他鄰近相關的教學項目,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

 

1、「音樂讀經」:

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

 

2、「美術讀經」:

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畫作、雕塑、建築、風景等圖片,以默默培養其高度的美術鑑賞能力。

 

3、「外語讀經」、「外文讀經」:

外語外文的學習,當然最好在環境中習得,但對廣大的國民來說,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兒童的聽力好、模仿力強、記憶力強,是語文學習的大好時機。故嘗試為廣大兒童設計一外語外文學習的方便之路,即:

 

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多讀經典性的外語或外文(經典性著作),反複反複,及至於熟記背誦,此法可彌補環境的不足,讓一大部份的人輕易成為外語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國人。英語英文之學程,既是國家教育政策,則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英文經典短文,甚至長篇,是不花大錢,不必老師(只需用視聽媒體教學),極簡便而有效之教育。

 

至於世界上其他語文之學習,莫不可以此法進行之,則將來我國之外語人才,不可勝用。而且以「熟習經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該文化中之精華,於人類文明之對話,將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

由於「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識字量」之增加,是「讀經教育」最淺顯立見的功效(尤以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由於識字量之增加,即可鼓勵提早閱讀,讓兒童提早養成自學的能力。

 

吾人所強調的閱讀教學,因參用了「讀經」觀念,所以教學簡易而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吾人認為閱讀教育應該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讓他一本讀完再一本,多讀了,自然會懂」;而不是「只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然後再讀一本」。前者是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鬆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後者是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於厭惡讀書,一生不懂。

 

依近年的小規模實驗,兒童經過此種閱讀教育後,愈讀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釋卷,樂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讀書五百本以上。不須家長特意考問,不須老師辛苦批改。家長老師只要無限量的提供介紹書籍,經過兩三年,兒童之知識量遠遠超過家長及老師,一生的知見才華、讀書好學習慣,遂由此養成。

 

5、母語教育:

台灣之母語,經數十年之摧殘,已不絕如縷。當前的母語教學,稍嫌偏重「講語」,而忽略讀「讀文」。若長此以往,百姓只能日常交談,不能引經據典,則「母語」的文化功能必大為減低。自於今思恢復舊觀,須「語音」與「文音」兩種教學雙管齊下。「語音」重在日常聽習,「文音」則重在熟誦成篇,隨時備用。如採用「母語文音」(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以「讀經」的方式教學,方法簡單,成效顯著,最容易提升母語的文化程度。

 

以上第三項「英語英文讀經」及第四項「閱讀教學」屬必要之配套。其餘各項只是建議,皆視各校情況,自行決定。

 

五、實驗規模: 

 

1、全校性實驗:由校長及全校教師決定,作為本校教學特色。

2、班級性實驗:有意願實驗教學之老師,宣導家長之同意在班級施行之。

 

六、實驗工作細則:

 

1、行政組織:維持正常,不須任何改變。(實驗成功後,方便模式轉移)。

2、教師資格:維持正常,不須任何調動,亦不需特別長期訓練。只需看本手冊或參加一次講習,即可勝任「讀經教師」之職。

3、其他課程調配:排課儘量維持正常(實驗兒童不廢正常功課)。

4、教材需求:除正常課本外,只須另備「讀經教本」,如論語、學庸、老子、唐詩、英文等。

5、教學方法:

(1)中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我唸。」

(2)英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它(視聽設備)唸。」

 

以上兩種讀經之教法之重點是:只是讓兒童多聽多唸。帶唸一遍,再一遍,然後鼓勵全班齊唸、分組唸、個別唸、接龍唸、默唸…,想方法多聽多唸。唸至熟習乃至會背,即達教育目的。

 

最重要而特別要注意的教學觀念是:只須多唸熟背,不須著意講解。期待兒

童多讀即自會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後再了解,不遲。(蘇東坡所謂「舊書不厭

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3)閱讀指導方面,學校或家庭多準備各類圖書,鼓勵兒童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每讀一本,自己加以記錄,記錄的條目只要是:書名,作者,出版社以及頁數即可(小三以下,超過八十頁可算兩本,小四以上,超過一百五十頁可算兩本。每本可讀兩次三次,即算兩本三本。)不必規定寫心得報告。

七、教學時間:

 

第一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五十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

第二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一百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此時加入英文讀經,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時間比例為二比一)。

第三學期以後,每一上課日,教學時間一百二十分鐘以上(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比例為二比一)。

 

  在校教學時間之取得,有兩案:

 

第一案:無須另外排課,利用零碎時間即可。亦即將讀經時間打散,寄托在自習時間以及各種科目中,由老師自由安排抓取。最主要的時間是取自每節上課鈴響後五分鐘至十分鐘(在第二學期之後,每節乃至取出二十或三十分鐘,甚至整節課皆變為讀經教學【體育課除外】)。

 

第二案:將「讀經」視為一科,排入課程中。若所排節數時間不夠,再酌量用上案方式將時間補足。

 

如果教師自主性活潑性尚可,建議以第一案為優先。教師之被動性太大則用第二案。

 

(附註:以上讀經時間之需求,似乎超多,有的人或許有「排擠其他功課」的疑慮。實則,讀經一至二月之後,潛能開發了,其他功課之學習顯得輕易,少量時間教學,即可達到一般水準。一至兩學期之後,加上大量閱讀,兒童自學能力及知識量大為增加,對學校功課,達到「不須教學,超過程度」的境界。故是否有排擠現象,可以在實驗中每次之評量得知,切勿固執成見,在未實驗前就冒然判斷也。)

 

八、教學進度:

 

1、讀經方面:不須嚴格規定進度,只劃出最低進度,各班導師自最低進度以上,自行調整。初期,在每天進度中,或「聽讀」或「隨讀」或「自讀」,總計遍數一百至一百五十遍為度。一至二月之後,每段以一百遍為度。依已有之實驗成果,經由如此教學,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兒童能夠熟背本日進度。只要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通過檢測,即可進行新進度。至於其他少數尚不能背誦之兒童,默默中,亦已達成多項教育目的,無須要求人人會背。其最低限之進度如下:

 

第一學期,初期,每天進度約五十字,視兒童吸收能力酌量增加,第二個月以後記憶力明顯提升,進度可逐漸增至一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第二學期,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約一百至二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第三學期以後,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二百字以上。(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

 

2、其他相關功課:一般學校既定課業的教學,除了教學時間縮短外,基本上不變。而與讀經相近之科目,有如下的補充之必要:

 

甲、音樂讀經方面:在學校儘量利用廣播,播放古典音樂。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聽古典樂。(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

 

乙、美術讀經方面:在學校儘量懸掛名畫,準備美術圖書。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看經典性畫冊。(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

 

丙、課外閱讀方面:老師每週一次調察閱讀數量,每月一次檢查閱讀書目(以防不良書籍或專看低淺書籍)。每週閱讀數量以十五至二十冊為標準(小三以下,每冊平均一萬字,小三以上每冊平均兩萬字),調察數量只是鼓勵性質,不列入正式成績。

 

九、教學評量

 

依照「讀經教育」的特性,評量之鼓勵性質大於測試性質。其評量採取「每天評量」及「一百分主義」結合方式。亦即「每天都讓每個學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大約如下:

 

1、正常評量:評量的範圍是前一天的進度(或幾天來的複習,由班導師在前一天宣佈)。評量時間最好在早上第一堂課,班導師只要用一分鐘,親自考一個兒童,他會背了即算通過,給予一百分。此兒童即指定為當天讀經班長。讓他利用下課時間去檢試組長排長(每人大約一分鐘,六組只花六分鐘),組長排長再去檢試其他組內排內同學(每組約六七人,每人只花一分鐘),完全熟背的人即給他一百分。不能通過檢測的人,記下名號,交與導師處理。

 

2、特殊評量:凡通不過組長排長檢測者,由班導師特殊處理。

(在一般狀況下,唸過一百遍而不能熟背的人極少)所以不會背大概有兩種原因,第一,極端後進生;第二,前一天有特殊事故。此兩種原因,都值得同情,故處理方式應極為輕鬆和氣。

 

吾人的建議是:讓他利用下課時間,拿著書,補唸約二十或三十遍即可(以一百個字為例,每一遍約半分鐘,三十遍不出十五分鐘。而且看著書唸,沒有壓力,不會造成迫害性的處罰。)補唸二三十遍後,不管是否會背,也給他一百分。(因為經過這樣訓練,對他已有相當進益,不一定全部都要會背。而且此一階段不會背,不影響下一階段的學習。)

 

所以凡是「讀經考試」,一定人人一百分。可以給兒童極大鼓舞。不好學或程度差的後進生,都可以由此得到鼓勵。重燃學習之熱心。

 

十、預期成果:

 

除了對教育部「課程標準」所列之各項「教學目標」,各項期許,能普遍並落實地達成外。其實際內容依大綱所列之項目預測如下:(屬知識性者,以量化。其難以量化者,以情意之常態表現相比較)

 

1、語文能力方面:

(1)拼音能力:至少如正常。

(2)識字量:小一小二開始讀經者,兩年內識完六年字量(三○○○個常用漢字)。三年級以下才開始者,兩年後較一般兒童識字量多出三十至五十個百分點。

(3)寫字用字量:比正常稍好。(小學讀經教育,以識字為先,能寫能用其次。而識字既多,學寫學用自然較快。)

(3)查字典詞典能力:至少如正常。

(4)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天背誦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二萬五千字,終身受用不盡矣。。自一年級讀經者,至六年級,背誦量達十五萬字以上。(若以經典部帙說,則可背誦--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內七篇、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等書之全文。)其教育效能,無可限量。

(5)閱讀量:讀經教學一個學期以後,其語文能力明顯提升,即可鼓勵閱讀,而且是廣博而大量的閱讀。若自一年級開始讀經,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閱讀,至六年級,每年以五百本計,五年可讀兩千五百本以上,每本平均兩萬字,閱讀總量可達五千萬字以上。(此是較保守估計,屬中等資質者之效果。)一生學問根基於斯奠立。

(7)作文表達能力:高於一般水平(高出比率可能甚多)。

(8)口語交際能力:高於一般水平。

 

2、其他教學效果:

(1)對各科能力之保障:第一學期之內如正常水平,一年以後,超過正常程度十個百分點以上。(讀經教學,首要保證的是國家所規定的各科的均衡發展。)

(2)英語英文能力:讀經第二學期開始教讀英語英文,兩年半後,具備相當於一般高中之總體英語英文能力(包括發音、閱讀、理解、熱愛、及發展潛力等,寫作能力除外)。

(3)性情品德:性情開朗,自信樂觀。氣質變化,品格有相當明顯的內化深化現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及家庭之間的人際關係明顯改善,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

(4)自學能力:有相當明顯的提升,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乃至於漸漸不須教學,即可自學。

(5)學習態度:明顯改善,學習日漸輕鬆愉快,樂意學習。若有過動兒或行為偏差者,亦可於一至二個月之內改善。

(6)創造能力:明顯提升。可表現在口語對談、美術創作、遊藝活動、數理理解、甚至體能運動等方面。(一般以為只有背誦灌輸的教育,會損傷創造力,造成兒童頭腦的硬化。其實這只是一種末經證實的刻板印象,須以長期實驗觀察,重新檢驗。)

(7)整體學習環境:因為學生品學兼優,管理與教學日漸單純。教師亦由經典教學中受益,全校各種人事關係與教學氣氛皆向於美善。

 

3、其他社會教育效果:

(1)兒童聰明、達禮,教師家長省力,放心。

(2)家長可因指導兒童讀經,自己多少接觸經典,而自我受益。親子關係因讀經教學而更親密,親師關係,亦獲改善。

(3)社區祥和,風氣改善

 

(附註:以上成效之開列,雖為「預期」,然這些「預期」,乃是據近幾年間,在世界各處體制外的實際教學中,極多案例所得之「實際」成效所推知而開列,非一時徒然誇大無實之奢望而已。)

 

十一、經費需求:

 

不需學校或教育局負擔任何額外經費。說明如下:

 

1、讀經教本:由學生購置,推廣中心以成本價供應。

2、閱讀圖書:各學校本有者外,可各校相互流通,或由社區圖書館借得。

3、教師培訓經費:有關行政人員及教師參與培訓及討論會等,視同一般「教師研習會」辦理。

 

擬計劃人:王財貴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