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論語3
https://www.gsr.org.tw/ 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31

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第一章

〈學而〉第一:為學悅樂、君子自反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從師問學,時時練習,豈不滿心愉悅呢﹖良朋佳友,志同道合,遠方而來,豈不陶然稱樂呢﹖學德兼具,人所不知,無所慍怒,所謂君子,豈不如此呢﹖ 說解: 1.《論語》〈學而〉一篇,務本崇德,學而習之,習之而覺,覺之而悅也。志同道合,相與往來,契乎其道,是所樂也。確乎不拔,遯世無悶,不在人知,斯為君子。此章所述,可謂儒學之根本也。 2.本章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明教育權、學習權之解放也。因其解放,故平民可以參與於宇宙造化之源,可以進到文化價值之創造。如此愉悅,可以說是一根源性的喜悅,道喜充滿,不可以已。 3.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明井田制度已然瓦解,游士階層漸興,人身自由權起現,相與往來,論學志道。如此之樂,生命身心,互樂共樂,交與為仁,其樂何如。 4.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明「君子」之人格,是一內在自我完善的生長,不是外在他人勢位的稱謂。「君子」本為社會階層之概念,孔子做一旋乾轉坤之轉化,從「在上位者」轉成「有德者」,轉成一「德行的位階」概念。德行位階是一自我完善之歷程,是內在的、根源的,而不是外在的、末節的。




論語學而第一 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作者:林安梧《論語聖經譯本:慧命與心法》〈學而〉第一:為學悅樂、君子自反(台灣學生書局,2019年出版;【線裝涵裝三冊】,2021年北京線裝書局出版。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翻譯: 有子說:彼之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如此而冒犯長上,少之又少矣。不好冒犯長上,卻好作亂的,那是沒有的事。君子務求根本,根本建立,道理自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可說是實踐仁義的根本啊! 說解: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輿,孔子弟子,魯人。依《孔子家語》小孔子三十三歲,史傳有若形像似孔子,孔子歿後,弟子有議立為第二代掌門者,曾子及其弟子不服,未果。依韓非子言,孔子歿後,儒分為八,然大要者有子、曾子也。此傳經之儒、傳心之儒有所別也。 2.「孝」在文字構造上是從「老」從「子」,是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因而申之,可說是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相對來說,「悌」就是順此生命根源而做一橫斷面的展開。再進一步說,「慈」是順此生命根源落實而進一步縱面的延展與生長。有了「孝、悌、慈」,生命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廣度,它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永生的奧秘。 3.「君子」所重在人倫孝悌,唯此人倫孝悌才能有一德行的內在自我完善歷程,這是修己安人的起點。 4.值得注意的是,有子所說太偏重上下長幼尊卑,而較忽略社會責任、較忽略文化傳承,較忽略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通,這與曾子是有所區別的。正因如此,第二代接班人選拔時,曾子並不支持有子。 5.有子之言,列為第二章,可見其位分,亦可見孝悌人倫乃仁義道德之本。這本是本始之本,不是本質之本。又值得注意的是「孝」是自覺的,「慈」是自然的,而「悌」則更接近教養的。








論語學而第一 第三章

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 孔子說:華巧的言語,諂媚的臉色,那仁義可就少之又少了! 說解: 1. 言不實,是為巧言。色不如,是為令色。言色不如、不實,仁心遮蔽,難以顯發。 2. 「仁」是內在的如實的生長,不是外在的修飾;但並不是不修飾,而是內外通達,身心一如。 3. 儒學所重在「覺」,覺其如實也。能覺,就能如,就能實。言不為巧言,而是如實之言,修辭立其誠也。色不為令色,而為如實之本色,本色所以依乎本心之色也。 4. 鮮者,言其少也。不是空無,不是沒有,而是鮮少。隨俗而下,則趨於無。






論語學而第一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拿三件事來省察自己:為人謀畫事務,是否有不忠誠負責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否有不信實的地方﹖傳承的學問教養,是否有不認真練習的地方?」 說解: 1.「為人謀而不忠乎」所重在「職責」、「責任」之「忠」。這可以說是一「責任倫理」之表現。 2.西方漢學家有謂儒家無責任倫理者,若深入此言,當不做此論。可論者,何以如此的「責任倫理」居然沉湮而不起,孰令至之?不當本質的去論定中國人無責任倫理。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所重在「信實」,這重在「互信」。這可以説是一「存心倫理」之表現。 4.「忠」者,从中从心,重在「盡己」,說的是迴返生命做一主體的確立。「信」者,从人从言,重在「交往」,說的是人與人生命主體際的互信,由此互信而來的確立。 5.「傳不習乎」所重在「學問教養」之傳習,「傳」重在「繼志述事」,「習」重在「溫故知新」。傳習重在人文教養,所教所養,孝悌忠信也,生生不息也。








論語學而第一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翻譯: 孔子說:「治理一千輛車乘的大國,做事要專注虔敬,信實確定,財用要儉約節省,愛恤民眾,使用民力,要選擇適當時機。」 說解: 1.道千乘之國。道者,導也,治理之義。千乘,一千輛車乘,此大國也。老子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重在道法自然,孔子則在人之自覺,覺其敬信,覺其節用,覺其使民也。 2.「敬」有「專注」、「虔敬」之義。前者是方法、後者是態度。孔子答仲弓,有「居敬行簡」之義,可通。敬事者,態度堅定、方法通達,自始至終,完成其事也。敬在己,信在人,「敬」為持續,「信」是確立。 3. 「節用」所以「厚生」也。「愛人」所以「廣仁」也。厚生所以培德,廣仁所以達道也。前者立其本體以內聖,後者承體啟用以外王。 4.「使民以時」所重在「時」,指的是農餘之暇。這是中華文化之根本。

162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