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經兒童「在家自學」方案初議 |
如果您小孩的幼稚園或小學已積極實施「讀經教育」(辦法及進度請參考上期「讀經通訊」),則很恭喜您,那是您和孩子的福份。但如果尚未實施,為了您孩子一生成就著想,請家長要聯合起來促請(或全校或班級皆可)。近來有些讀經的家長要求學校讀經,得不到回應,只好申請讓他的孩子「在家自學」。這本來是一件極自然極美好的事,但聽說有些人為了這件事和學校老師校長甚至縣市教育局官員商洽過程不甚愉快,我感到很驚訝。鑑於在家自學將勢將成為時代風氣,會有很多人可能遇到同樣困擾,在此謹就所思,提供幾點意見,供讀經家庭及教育界參考。
第一、「在家自學」方案之意義:不論中西,自古人才幾乎都出自「家教」或「私塾」。至於所謂「公立小學」,把學生集中到學校去,由國家制定教材教法,實施大規模集體統一教育,是晚近西洋的發明。起初社會普遍貧窮無知,常有不讓小孩上學的現象,政府為了提升整體國民素質,乃訂定「義務教育法」,強迫所有兒童都要接受一定年數的「國民教育」。我國近百年的教育制度就完全是學自西洋。
這樣的國民義務教育,有利亦有弊。它對普及民智提升國力,居功厥偉;但因為「集體教育」,很難「因材施教」。而且全國教育政策攸關重大,不得不長期使用固定一種教育理論,常失於偏頗;致使許多人才因而埋沒庸庸碌碌之間,甚至造成整個民族生命力的衰頹。所以歐美各所謂「先進國家」便一面注重「教育改革」,一面鼓勵「私人辦學」或「在家自學」以補救之。他們的政府認為讓有教育理想的人出來辦學,或家長願意承擔自己子女的教育工作,使教育工作更有活力更加多元,分擔了國家教育的責任,是一種對國家有所貢獻的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也都極力支持,不會認為這些人是「居然膽敢跟正規教育挑戰」!因為他們的社會是多元的,假如家長的心態是多元的,教育人員的心態也是多元的,凡是多元心態的就好溝通。這一種現代化的心態,我國國民一直沒有學會。
尤其現在時代不同了,以前是家長不知教育的重要,把孩子留在家裏當童工,所以國家要強迫入學。現在,則是家長發現自己有更好的一套教育理想,學校的正規教育已不能滿足他對孩子的養成願望,所以要「在家自學」。「在家自學」不是坐令孩子荒廢,相反的,乃是要他盡其所能。申請「在家自學」也不是要給老師或校長或教育單位難堪。站在「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共同認識上,所有的教育人員一定會樂觀其成,給予這些熱誠的家長同情鼓勵和輔導,請家長放心去申請。況且教育部已有明確法規,「在家自學」是於法有據的,一般的教育人員和家長應該及早跟上時代才好。
第二、教育部有關「在家自學」法規:八十八年六月四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云「人民為教育之主體」,第七條云「人民有依教育目的興學之自由,……政府應依法令提供必要之協助或經費之補助。……政府為鼓勵私人興學得將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其辦法由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第八條云「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第十三條云「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以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而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三日公佈的「國民教育法增訂修正條文」第四條云「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其細則云「所稱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指學校教育以外,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不在固定校區或以其他方式所實施之教育。」又云「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辦法時,應邀請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其他相關人士參與。」
由以上引文,可見我國政府上層甚為開放。教育部且已責令各地方政府須於八十八年底以前完成「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包括「不受校地大小、教室設施、教師資格等限制」的「非學校型態的」實驗學校(如森林小學),以及個別家庭的「在家自學」之法規。很遺憾的,是大部份縣市並未遵行,許多縣市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依法訂出這類方案,各校校長老師當然不知有此種辦法,以致於民眾要提出申請時,會被認為是找麻煩。最早有完善規範的是台北市,只要依章提出申請,幾乎沒有理由不通過,近年已有數十人通過申請。北縣、桃園、苖栗三縣亦已稍見落實,台中市是備法而未用。其他縣市若尚未訂法,家長為了自己權益也為支持政府政策,理應陳情促請。又各已成立「讀經協會」之縣市可以要求在訂法時備席參加,以盡社團法人之基本義務。
第三、「在家自學」時機:如學校未積極讀經,而您的孩子有以下情況,即應申請「在家自學」:
- 基本上,如幼稚園沒有每天一小時以上的讀經,則孩子應設法轉學或在家自學。因為三歲到六歲這一段人生歷程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長變化速度太快了,他學習長進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能實施內涵豐富的教育,他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了。而現在一般的幼稚園大概都把孩子視為無能之輩,天天只和他玩一些沒大長進的東西,白白浪費了一生的黃金時段,而且三年中可能「玩瘋了、玩成精了」,養成一種粗糙浮淺的心靈,將成為性格的背景,障礙一輩子。如果在家讀經,三年內可以背完中文經典五至十萬字,英文兩萬字;認完三千個以上的國字,一千個英文字;看完三千本中英文書,開發他一生直覺想像的深度並奠定他一生人品及學識的隱固基礎。
- 國小一、二、三年級在沒補習的情形下,功課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即表示他有相當的「學習潛力」,他發揮的空間還很大,學校的功課太簡單了,會阻礙他心智的發展。如果在家自學,則三年之內,可以背完中文經典十五萬字,英文三萬字,看完中英文課外書三千本以上。其學習能力和知識量輕易超過家長和老師,還擔憂學校功課好或不好嗎?趕快申請在家自學罷!
- 國小四、五、六年級在每學期開學發新「國語課本」那一天,能自動把課本讀兩三遍而能讀懂其大意者,即表示學校的語文教學對他的用處實在太少,他已經有每天讀三本課外書的能力。如果在家每天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讀經,兩個小時讀三本課外書,則只要兩三年,可以背誦十餘萬字中文經典,閱讀三千本以上的中英文圖書,其語文能力和知識量將終身受用不盡。人類號稱有七大智慧,而語文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本,本立自然道生,其他如空間、時間、人際、內省、數理等智慧都可以由語文能力帶動起來。況且十三歲之前是語文智慧發展的關鍵期,而其他智能並不這麼緊急。本末輕重宜須用心,錯過時機永不再得!應該趕快申請在家自學。
- 若從幼稚園到小學畢業「九年一貫讀經教育」,其人品學問之功力已瀰滿全身,前途無限。如果到國小六年級要畢業了,才發現沒有讀經或讀得不夠,亦可申請休學一至二年,專門讀經以彌補之。若稍躊躇,則將遺憾終身。
第四、申請辦法:如果縣市政府已有法規,則依法規辦理。不外基本資料和施教計劃兩項,資料填寫容易,至於施教計劃,則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施教方式如實書寫即可(如有困難,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備有法規及申請計劃書參考案,您只要更改兒童及家長名字即可。須要者可上網查詢或附回郵五元信封即寄)。如果該縣市尚無申請管道,則一般的處理方式是「請假」,一個星期請三天四天或五天事假,逢月考再去考即可,小學生沒有曠課留級規定,到時必定可以畢業。(此法須與老師校長商量,大部份明理的老師校長會樂意給予協助。如遇到困難者,請連絡各縣市讀經協會或王財貴本人出面協助)
第五、在家自學施教方法:凡是順乎自然合乎人性的事都很簡單,所以讀經教學是非常簡單的,人人皆可輕易做到。其基本方法是:一半時間智慧教育,一半時間才華教育。即一半時間讀經,一半時間作閱讀及其他功課。其作息大概安排如下:
- 上午,7:30~8:00複習及讀經測驗。8:00~9:00讀經,9:00~10:00閱讀課外讀物,10:00~10:30運動休閒,10:30~11:30讀經,11:30~12:00閱讀課外讀物。
- 下午,2:00~3:00讀經,3:00~4:00閱讀課外讀物,4:00~4:30休閒運動,4:30~6:00做學校功課或學才藝。
- 晚上,7:00~9:00或複習讀經或課外閱讀或學才藝,隨各人調整。
- 週六、日,另作規劃,或複習經典,或才藝或登山郊遊或旅行參觀。
其教學原則是:
- 因為在家讀經教育氣氛很自由輕鬆,所以不必有一定的作息時間,隨時可以用功,隨時可以休息。
- 最好常常,甚至全天播放古典音樂作為環境背景。
- 如果數人一起教學,可以混齡教學。每人的讀經與閱讀內容可以不同,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 讀經的內容以中文為主,擴及雙語,甚至多語。(本中心英文讀經本已陸續出版。日文、德文、法文等讀經本正在籌劃中。)
- 課外讀物,除一般的文字書籍外,包括各種圖書、幻燈、影片以及表演等。內容要多元,人文與科技不可偏食。從兒童讀物開始,慢慢進入「世界經典名作」,真正是一種「博雅教育」。
- 才藝有多樣,琴、棋、書、畫、拳、劍、射、御、樂、舞等皆可。但宜以中國傳統為優先,一來因為不可忘本,二來東方即將與西方並駕齊驅,崇洋者應早回頭了!
第六、疑難商量:本方案其實是為「對讀經教育極有信心的家長」寫的,如果讀經信心堅定,則已無任何疑問,只須實地做去。其他人則難免尚在疑慮觀望,茲就常見疑問試作說明:
- 由誰來教?──答:或者請一個專門教師,或者是家長親人自己教,如親自教,基本上須要有一個全職的親人。但是也可以七八個十來個家庭聯合起來請一個老師來帶。
- 家長不是科班教師,學問不足怎麼辦?──基於讀經教育的簡易性,只要督導他反覆讀到會背就好了,不需要講解,則「讀經」方面沒問題。現代圖書和電子科技的輔助,只要供給各種圖書及CD、VCD,則「博覽」方面也沒問題。古人要看一本名著,聽一首名曲都很困難,現在則甚為容易。甚至科學新知的吸收,只供給他自己閱讀即可,看懂就好,看不懂也不須急,更不可以考他,只要鼓勵他多看,看多了自然就會懂,甚至懂得比大人多。所以,老師不須要有學問,也不須什麼專材,只是陪他,鼓勵他,誰不會呢?但這樣就可以出人才!也唯有這樣才可以出人才!
- 「語文科」可以教,「數理科」怎麼辦?──答︰我們相信讀經的效能,包括了思辨的潛能的開發,所以讀經多了,思考力也會提升。又在廣泛閱讀的帶動下,數理能力自然提高。學校的數學和自然課,是不須教的,讓他自己讀課本、參考書,作習題、考卷,就會了,甚至超出水準以上。如果有超出水準的情形,應鼓勵他自己學下去,只要不給壓力,是自己意願所在,學愈前進愈好。但如果孩子還不能自修,趕不上進度,則可以給他一些指導。指導不來,也沒關係(至少不會比在學校學習成績差)。最後,如果不放心,可以去補習一下。(最好不要真的去補習,補數理對思考力是一種障礙。)
- 我們希望孩子「德、智、體、群、美」五育健全,讀經縱使能把握德、智育,但美育呢?──答:美育有鑑賞和技能兩面,而學校教育在這兩方面都沒有成就。從很早以來,我們就有「音樂讀經」,「美術讀經」的呼籲,聽古典樂、看名畫畫冊,其藝術鑑賞能力必然超過學校教育水準。至於技能方面,是可有可無的。如果覺得必須有,反正學校也教不出什麼技能,所有有技能的人,都是特別在外面學的,用心的家長,可以給他參加才藝班。
- 至於體育,怎麼辦?──其實孩子的體能,只靠學校的體育也不夠,所以參加不參加學校的體育課,對體能來說沒什麼影響。如今學校的體育,充其量也只有「筋骨皮」的鍛鍊,自己做一般的體適能運動,或跑步爬山,也就差不多了。許多讀經的孩子在外面學游泳或球技,而最理想的是學武術或練瑜珈,那是除了「筋骨皮」之外,兼練「精氣神」的最好體育。
- 那「群育」呢?他不和眾多同學在一起,怎麼學到合群、互助的習慣?他長期一個人,會不會養成孤僻自私的個性呢?──答:這是一個最常被質疑的問題。其實,「群育」的本質,是要培養一顆善良愉悅而能體諒關懷的心。而這樣的心,不是把大家在集合在一起生活就會有的。且看現在的社會,每個人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我們有良好的群性嗎?大家不孤僻自私了嗎?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和我們一樣從學校「群育」出來,將來會比現在更好嗎?所以,就事論事,我們現在學校的群育是失敗的。要有好的群育,須從文化教養來。而「讀經」正是文化教養的良方,讀經以後,心術純正,樂觀盡責,己立立人,是所謂「敬業樂群」的最好榜樣。將來讀經長大的孩子,在家是好子弟,入學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與人交往是好朋友,結婚以後是好丈夫好妻子,在職是好同事,從政是好官員。這才是「群育」的真正成果。
- 把兒童抓來讀經,不給他「玩」,不是犧牲了他的「童年之樂」嗎?──答:「玩」固然是兒童天性之一,但如果玩得太多,容易造成性格的缺憾,滑溜浮淺,貽誤終身。其實,兒童也不一定喜歡整天玩,有靜有動,才是最人性化的。讀經,並不是把孩子關在暗房裏,乃是一半玩一半正經,動靜參半的設計。進一步說,所謂「快樂」,不只在「嬉嬉鬧鬧」中才有,有時候,一種進取的成就感,它所帶來的愉快,是很動人的。而這種愉悅,才能造就終身的幸福。
- 現在在家自學,學校功課如果沒做好,升上國中怎麼辦?──答:問這問題的人,可見對讀經教育還很陌生。首先,讀經,並不一定放棄學校功課,當前只要「老實讀經」,花了許多時間讀經,只用少量時間做功課,其功課還是超前。而且讀經只要讀到十三歲,其功效就可維持一輩子,到了初中高中,以至大學、出社會,其根柢日見暢旺,生生不息。世界上已經有數百萬讀經兒童給您做保證了,凡是讀的愈多,成效愈顯著。愈長大,聰明才智愈發揮,品德性情愈純良。請勿再疑慮了!
第七、展望:
- 希望一年內,有心的家長相約,全省有一萬個家庭實施「在家讀經自學」,則大家可以免於孤單,並且案例一多,可以推動教育部門關懷文化教育,並早日將讀經納入體制。(但不要一直等著政府體制,那是不知何年何月,而您孩子讀經的時機是不能等的。)
- 有些人甚至可以考慮從幼稚園到高中,都不上學校。政府有「學力鑑定制度」,可以通過鑑定,直接考大學。(鑑定辦法,請參考教育部社教司法規。如覺國內制度太死板,將來亦可出國去。總之,成大事者,勿為「前途」擔憂。)
- 在情勢的要求下,我想或許必須成立一個基金會或協會,來聯繫輔導在家自學的家庭。時機成熟時,應在各縣市辦讀經學校,讓讀經家長不須單獨奮鬥。辦學有成,亦可影響國家,並擴及全世界。
二、未來競爭力的新契機──在家教育 |
黃 夏 成 民國91年3月 撰 |
面對21世紀的人類發展趨勢,我們孩子的未來在哪裡?哪些條件構成未來的競爭力呢?
這些能力的建構,在於我們的教育結果是提供學歷還是成就能力!
當我們審視現今的教育体系時,不難發現透過考試來訓練智能,以及記憶知識是最顯蓍的模式。然而,這只是教育所能提供最粗淺的價值,也是電腦可以更有效取代的部份;人腦及心智更高的價值和潛能,卻未曾觸及!
在家教育非僅教育
在家教育是一項家庭革心工程及生活革新運動,非僅教育政策中的實驗方案而已。
由於在家教育與集體教育在本質上、結構上及運作上有根本的差異,因此,不適宜只用傳統的學校教育及學習理論去框視和限制,乃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和心胸去觀察,並且從中建立適用於在家教育的理論根據和實踐方法。
這一群願意為教育理想付上代價的實踐者,正在用生命寫一份全新的教育論文,要證實除了可以透過抽象的知識來了解生活與人生之外,也可以用生活體驗來建構和認識抽象的知識。
就本質而言,在家教育是在真實的生命情境及生活場景中學習,而非在模擬與預設的環境中被約束在標準化的內容與方式裡學習。
在家教育的家長與孩子除了有制式的靜態學習,其中有許多的比例是在生活經驗中去建構和瞭解知識,而不是強記知識後再去揣摩真實情境。這也是過去12年來企業界的教育訓練所倡導的「體驗式學習」。
這更是21世紀e-learning藉由數位化在影音互動的模式中,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自主及印象深刻的新生活型態。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早已力行教育與生活的結合,杜威也直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由此可見,歷經兩千年的時空變遷,教育的本質原本就一直圍繞著道德倫理的生命課題。
北京大學桑新民教授說:「教育不是生產物質產品,而是培養人。」
集體工廠式的教育模具,期望用一套手段,將全部不同的生命個體,鑄造成統一標準規格,本質上就在剝奪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與創造力。
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論」、葛瑞德(John Grinder)與班德勒(Richard Bandler)所發展的「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羅傑爾‧伯樂門(Roger Birkman)所創立的「性格密碼行為風格分析」(True Color)、奈德‧赫曼(Ned Herrmann)所研發的「全腦思維型態量表」、查爾士.包宣博士(Charles Boyd)所發展的「DISC行為模式分析」、撒母耳‧休士頓博士(Samuel Houston)發明的「PDP人格特質分析」等等,近30多年來的人類行為科學研究,並且運用在超過1億人次的系統化檢測與分析後,都指向一個簡單的結果─模式不同,需要不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在生活平台上進行全人發展的學習,是培育成熟生命及學以致用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最有效的落實。
就結構而言,在家教育是以血緣倫理的家庭關係為教與學的根基,而不是以授薪工作者與學生的社會階級化關係來進行教學。
當代的學習理論都發現影響學習成效有兩大關鍵因素:
第一、在學習過程學習者能進入安全放鬆、愉悅自信的身心,是一種「巔峰學習狀態」(PLS—Peak Learning State)讓學習成效極速提昇,反之,則完全沒有學習效果。
第二、教學者與學習者關係的親密度和熟悉度越高,則教與學兩者都相對的提高效能與成效。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天生賦與的,即使任何人會放棄,他們仍然是至終守護在身邊的。任何專業人士都無法在同一時刻內給予30位學童夠多夠深入的關注,以致於協助他們持續在PLS的優質成效中。
根據人際關係中互惠原則的心理定律,良好關係也可以帶出學習者的品格,而願意更有耐心更專注地學習以回應教學者的付出。
就運作而言,在家教育的父母通常都是第一對學生,重新再啟動可能已經停歇的學習動機,同時帶著孩子一起學習;父母親身成為子女在學習上的好榜樣。
在家教育的孩童在進行日常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訓練,這是一個邁向成熟負責的生命所不能或缺的。
生活能力訓練在培養一種生命的智慧,知識的培育傾向於鍛鍊腦力而已。
社會資源是在家教育家庭十分重視的情境及實物教學環境,也因此讓孩子在真實的社會中學習、成長及互動,而不致於從小一至大學都在隔離的校園中長大。
在這種運作中因著孩子的品格道德、生活能力及知識吸收的平衡發展,他們容易發展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並且對學習充滿好奇、喜悅與自信,而奠定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家教育的附加價值
教育不應該只剩下智能訓練,然後藉由考試的手段清算出一紙文憑。
在家教育以更自主、有彈性的落實全人教育,因材施教、生活訓練等重要的教育理想。
除此之外,在家教育的執行更創造了多項的附加價值。
第一、滿足孩童與父母之間愛與親密的互動需求,此天性是無可取代的;沒有一項新科技能讓孩童樂觀、自信、有道德的成長,除了父母。
第二、符合零至十二歲身、心、靈基礎建設期的關鍵需求。
第三、增進夫妻間對經營家庭有明確具體的共識與目標。
第四、消弭父母與子女之間可能的代溝。
第五、提早了解並培養出孩童的興趣與優勢。
混齡教學呈現社會真實情境
一個人的群體互動能力,不是只將他放在一個龐大的團隊中他就可以自然學會的。
優質的人際溝通能力是來自於一個全人教育的結果,在成長學習過程中,充分的接受相關的教導、訓練及運用。
一個不成熟的生命個體必須跟較成熟的對象學習,他才有正確的榜樣而逐漸邁向成熟。
在社會中沒有任何同年齡的團體,皆為混齡的工作、學習及生活互動。
在家教育也十分重視混齡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
於學習作息的安排上,可以分為:個別教導、共同學習、自主學習、家庭勞務及休閒運動。按照每個家庭及成員的需要而適時計劃。
在家教育真實做到「把每個孩子帶起來」的成效,讓我們的下一代是均衡的、全人發展的優質公民。
在家教育的願景
「物盡其用」之道在於節約不浪費的心態和習慣,而「人盡其材」之道就要從教育著手。若是教育無法開啟一個孩子的生命特質,反將其天賦優勢壓抑住轉而漠然的社會化,終會走上負向結果,則其成長後將不得其所、不適其任而暴殄英才了。
從歐美到台灣約七、八年的在家教育經驗中,我們目睹並且親身經歷以上種種的革命性效應,我們期盼政府當局及教育工作者,從正面角度和積極態度,來協助、鼓勵、輔導這一群以正面行動來實踐教育理想的家庭。
教育是一項生命建造的工程,也是激發生命潛能的歷程,而不僅是培養心智不夠成熟的高學歷上班族,因此,能關注每一個生命体不同的需要,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之道。
在家教育是21世紀的孩童可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少數途徑之一,深望教育工作者用熱情和專業一同來耕耘。
三、美國「在家教育」報導 |
閻紀宇 譯/中國時報 民國89年8月18日 |
【本報系專用紐約時報特稿】 早晨十點時,華盛頓近郊銀泉市的校車早就將學童全都送到學校,但是歐馬利一家的老房子中卻仍然熱鬧非凡。客廳裡四歲的小女孩凱瑟玲玩著滿地的玩具,媽媽照顧一歲的弟弟布萊恩,十二歲的哥哥凱文練習太極拳,十歲的姊姊希拉在臥房裡塗指甲油。他們的活動五花八門,但至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沒有上學。
歐馬利一家的教育方式正是美國兒童教育界近來蓬勃發展的一項運動:在家上學。這種運動又常被稱為「拒絕學校」或「廢除學校」、「折衷學校」、「有機學校」等等。參與的父母親摒棄傳統學校教育的課程,而以引導學習的方式來因應孩子的才能與性向。
教育界認為在家上學或「拒絕學校」運動的啟蒙者是已故的作家兼教師約翰‧赫特(JohnHolt),他的兩本著作「兒童如何失敗」與「兒童如何學習」在六○與七○年代引起廣泛議論。他批評主流教育,曾說「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兒童的學習是獨立的而非集體的。」他因此鼓吹「拒絕學校」與「廢除學校」。
根據俄勒岡州賽侖的「全國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統計,全美約有一百卅萬到一百五十萬學齡兒童在家上學,約佔所有五千三百萬學齡兒童的3%。而且在家上學的兒童每年增加七%到一五%,遠高於入學兒童的增加率。就以歐馬利住的馬里蘭州為例,在九○年代,公立學校的學生只增加了19%達八十五萬人,但登記有案的在家上學兒童卻從二千二百九十六人激增為一萬五千六百五十一人。
批評者認為在家上學會使兒童孤立,削弱其社交互動與團隊活動的技能,掩飾兒童的逃學現象,使兒童沈溺於幼稚的奇想,甚至會助長種族主義。全美最大的教師會「全國教育協會」已做成決議,認為在家上學無法提供完整的教育,並建議政府當局應該只准許合格教師採行在家上學。
但是實行在家上學的家長相信這種教育方式能針對子女的性向與好奇心,選擇最恰當的課程與教材,在最恰當的時機引導子女達成學習三要素(讀、寫、算)。
雖然在家上學的孩子拿不到傳統的文憑,但研究顯示他們在學業測驗上的表現不輸傳統學校的學生,而且常能進明星大學。馬里蘭州的教育官員林德談到這些孩子:「他們上大學後似乎都表現不錯;我們還沒有做深入研究,但重點在於:這些孩子很優秀、很聰明。」
四、音樂與大腦學習關係 |
王寶星教授(幼兒提智專家、合唱曲作曲家、聲樂家、作家)民國92年5月12日 |
談及莫札特旋風,或有人表懷疑,當然幼兒教育應全方位考量,其他智能與情意之教育亦是等同重要,但人類大腦的學習與記憶深受音波刺激而影響,則是不爭的事實。
我自幼學習音樂,也幾乎半輩子搞音樂,更專注於腦波與超記憶學習之研究,人類大腦學習工程研究更是我注目的領域。二十四年前協助劉修吉博士引進零歲教育的祕訣,井深大的〈零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木貞敬〈育兒的大腦生理學〉,七田真〈右腦革命〉,二十一年前續又推介亞蕾斯的〈感覺統合理論與實踐〉並同步引進杜曼博士的〈教育的溫和革命──嬰幼兒的大腦提智教育〉,演講推廣已不下千場,二十年來始見大家開始討論,亦有持反駁立場者,實不勝唏噓!
音樂運用於教育,其實於中古世紀即頗有規制,若再上溯以神學修道而言,音樂被用來澄靜腦波而獲得超級記憶能力,則是更早之事,管窺之人妄言可止矣。
人類腦波通常醒著時約為每秒17-30Hz之貝塔波(Batawave),但其學習記憶能力僅25%─60%之間,如果有訓練的修道者或靜心(meditation)者,其大腦波長則可經常控制在6-16Hz之阿爾法(alphawave)以下,其記憶能力幾可達90~95%,且具有長久之記憶轉換功能,而音樂的種類/節奏/速度/強弱……與拍子,適可用來調整腦波之震盪頻率,若能配合以身體之鬆弛與能量釋放活動,則達成超記憶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諸君不見同齡之幼兒,若其一長期聆賞西洋古典音樂者,令一則常欣賞熱門音樂或流行音樂者,俟其長至成人則其氣質、思考力、學習力與應變能力均已有頗大差距?!
歐美之超級學習多注重靜心/身體鬆弛/音樂陶冶……。日本的超級學習則多出於瑜伽與禪修……。而中國者則奠基於道家煉丹/儒家打坐/亦夾有佛教之禪靜,尚無多見於教育學習,反歸於宗教生與玄學領域。
究其超記憶之腦波音樂特質,有下列條件:
a.古典音樂通常為巴洛克時期之音樂。
b.速度以Andante(行板)〈Adagio(緩板)〉Largo(最緩板)之間為佳,其中以每分鐘60拍之Adagio是為Alphawave的標準速度,較為好用。
c.拍子一定是4/4拍,否則為其倍數,不可使用3/4, 6/4,……等其他節拍。
d.樂器以弦樂/木管/大鍵琴……為佳,切莫選擇銅管(法國號尚可)與打擊樂器,以免反激盪腦波。
e.貝多芬浪漫派早期亦有可用者,浪漫派晚期/現代樂派以後則鮮少可用矣。
綜上所述,莫札特乃在巴洛克與浪漫樂派興起間的古典主義時期,其音樂弦樂器對仗工整,和弦完美,曲風典雅,故用之於學習音樂,為極佳之利器。
日本人於超級學習之研究,頗曾致力,但其曲目之選擇多數因循與道聽途說,不足為取,坊間所售誇大無稽為多,美國與加拿大亦曾投入大筆資金人力研究,惜未能有大成。保加利亞之羅扎諾夫博士則頗已窺見堂奧,其超記憶學習法(super-learning),二十年前即已廣為人知,英國引用其法亦已大有所成。如果我們能善加利用並結合一些好學理,要教育出許許多多超級天才並不難嘛,我不知教育部那些長官們,教改會那些專家,盡著墨於學科別與制度,就沒人懂得學習工程是甚麼!再等五十年後有個先知會來吧!
幼兒聽古典音樂還有人認為大可不必嗎?今天的社會,今天的人種,唉!古人說靡靡之音,錯了嗎?不無道理的啊!
五、如何教育孩子成為超級英才─在家自學 |
馬來西亞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 張 亞 喜 民國92年10月14日 |
以下的文章下載于其它的網站,對于培養孩子確確實實成人成才有深入的研究報告。今天如果各位爸爸媽媽們若還沒有為孩子申請在家自學的話,這份資料就有用了,因為這是西方學家研究的報告成果,確確實實培養孩子成人成才,解決了佷多父母心中希望孩子成人成才的希望。絕大多數的人才,都是在家自學的。如今在美國就有超過200萬個兒童在家自學,在全世界就有超過一萬個兒童在家自學。我們的教育制度目前還停留在二十世紀的世代,以母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外語為偏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是不行的呀!歐盟教育白皮書指出,人才是需要具備最少三種語文的能力。切記!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孩童時期,記憶力是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段,所以學習多種語文應在此時奠定,以後在社會成功的機會愈高。如今的教育需要做改革以迎合二十一世紀高度發展的需要。如果等教育改革,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已經被教育制度犧牲掉了,人才就沒有出現了。因此在家自學是一種選擇,是教育民主化、多元化的改革必然趨勢。讀經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百年大計,這個不能等,請馬上行動,為孩子的一生做決定,為他們奠定一生的基礎,因為孩子沒有太多時間了啊!這樣才確確實實培養孩子成人成才呀!
如何教育孩子成為超級英才─雲鶴教授著
英國學者彌勒(J. S. Mill)六歲時除了英文之外,還學會了拉丁文與希臘文,並且開始閱讀各種世界名著。音樂神童莫札特三歲時即學會彈鋼琴,六歲便開始公開演奏,美國華裔少年羅傑十二歲即由大學畢業,隨後便進入史丹福大學唸研究所,諸如此類的傑出表現,許多人都將它歸功於先天的稟賦或特殊的遺傳,認為他們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童。一般的父母雖然大都非常嚮往自己擁有一個(或幾個)智能高超的下一代,可是始終都不敢對此種夢想存有何種的「奢望」。近幾年來許多專家對於資賦優異的兒童曾經作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我們只要使用;有系統的方法來教養兒童,尤其重要的是,如果能夠好好把握兒童一生中最重要與最有效的關鍵時期來刻意加以指導,則這些兒童將來在智慧能力方面便可能大幅獲得改善,甚至成為人人稱羨的所謂「超級嬰兒」(superbaby),有些人曾經利用這一類的理論實際加以應用,結果竟然發現不少成功的實例。這些實驗成功的經驗,雖然引起了許多人的爭議,然而卻也有許多人表示高度的興趣,認為這是幼兒教育上一個重大的革新。筆者認為目前雖然仍有一些學者對此加以懷疑和批評,然而由所獲得的許多資料和證據顯示,一般的父母或教師,如果能夠經常注意加以教育,則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所受的影響是至深且鉅,他們縱然未能成為一個天才,然而也往往足以影響兒童將來的成就,甚至改變他的一生。胡適博士曾經說:「要怎樣收穫就要怎樣栽。」因此我們如果要使我們的下一代更聰明,將來更出人頭地,那麼身為父母的成人便應當注意「怎樣栽」的方法,及早「勤種和耕耘」,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俗語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味稱羨別人的孩子,倒不如自己明瞭教育幼兒的原理和要領,然後設法教好自己的孩子,說不定自己的孩子不久以後便會進步非凡,成為資優的孩子,將來還能替社會人群作出更多的貢獻。「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願本文所提供的經驗,能夠帶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下父母一些有價值的借鏡。
(一)培養超級智能在學理上與經驗上的依據
距今大約二十幾年前,美國有一位專家格林都曼(GlennDoman)在費城設立一所「人類潛能成就研究社」,專門協助大腦受損傷的兒童從事學習的活動,由於效果卓著,後來靈機一動便將這種利用揭示片來教學的技術應用到一般常態的兒童,結果發現效果甚為不錯,後來他根據這些臨床經驗寫成一本書-《如何教你的嬰兒閱讀》(HowtoTeachYourBabytoRead)結果出乎意料極為轟動,成為一九六四年最暢銷的書籍之一,該書後來竟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的版本,一九七九年,他又寫了另一本書「向你的寶貝教數學」(TeachYourBabyMath)最近又計劃出版「如何使你嬰兒的智力倍增」(HowtoMultiplyYourBaby'sIntelligence)的著作。他一再向一般的家長表示:「我們個人天賦的潛力都含有達文西、莫札特、米開蘭基羅、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能量,因此只要注意發掘,每一個人都能成就驚人的事業。」「一般成人常常硬把孩子塑成所謂『孩子』的模樣,事實上在這一段期間他們的學習量可說是最大,可惜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都曼曾經設計了一些特殊訓練的課程,而且還為熱心的家長設置一種特別講習會,以便自行在家使用特殊設計的卡片向自己的嬰孩從事教學。為了顯示這種特殊訓練方式的成效,都曼最近曾經在近百人來自世界及美國各地人士的圍觀下,請一些他們受過訓的學童當場表演,其中有一位四歲的幼童,居然能夠正確的辨別莎翁「威尼斯商人」戲劇中的許多人物,而且能夠以外文(日語)造句,並將這些句子翻譯成法文和英文,使在場參觀的來賓目瞪口呆、嘖嘖稱奇。此外他還宣稱,他在費城所設立的「提高人類潛能訓練營」,曾使九十個孩子變成天才,他們的智商也被提高至一百七十八,乃至二百二十的驚人記錄,其中有一個兩歲的義大利男孩,竟然能夠記住美國地圖上的三十州州名及其各郡的名稱。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孩能夠由許多的答案中正確的選出「七十八減一減二減三減九等於多少」諸如此類問題的解答,一個兩歲半的幼兒能夠知道甘迺迪總統任內的副總統是詹遜,不僅能夠辨認其照片,而且還能由照片上的文字說明知道他是德州人,另外有一個三十二個月大的孩子能夠認識分子結構,並辨別出樟腦油、檸檬精、葡萄糖酸等化學品的氣味,更是令人十分驚訝,認為不可思議。由於這種驚人的成就,因此也就引起各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許多學者的密切注意。儘管目前仍有不少保守派的學者對此抱著懷疑態度,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卻是日益興盛,現在已經匯成為一股明顯的浪潮,因此一位學者曾經表示:「美國今日對於幼兒的研究,正如文藝復興一般的蓬勃發展。」然而不少人仍然要問,這是可能的嗎?許多在這方面有相當研究的學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能性是很大的,下面便是一些主要的根據:
(1) 美國心理學家布侖姆(B. Bloom)曾經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表示:如果人類的智商到十七歲左右便發展至成熟的程度,則一個人在一歲時,其智商便至少發展至百分之二十,在四歲時便發展到百分之五十,在八歲時達到百分之八十,在十二歲時便達到百分之九十二,十七歲時才達成百分之百。此外,一個兒童在四歲以前如果不幸處於貧乏惡劣或缺乏教養的環境中,則每年便會降低其智商二點五之多,而且這種損害以後永遠無法加以補救,由此可見,一個人在四歲以前乃是其智商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兒童以後的發展影響至為重大,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幼年時期的教育。
(2) 心理學者韓特(MCV. Hunt)曾經強調:「人類智商的發展具有所謂關鍵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能夠對於兒童施以適當的早年經驗,和充分的環境刺激,則必然可以促進並提高兒童智商的程度。」此外,他還大膽的提出一種假設,「如果我們使用『一種合理的早年經驗的科學教育心理學』,我們便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人類智商的平均水準,甚至可以比目前的平均智商高三十之多!」由此可見,只要對於幼兒從事有效的教育,便可能大大的提高一個人聰明的程度。
(3) 哈佛大學的教授布魯納(J. Bruner)也認為後天環境的安排最為重要,他曾經大力強調「坐待成熟才能學習」或「成熟為學習的主要條件」這種傳統的觀念是十分錯誤的,我們一般人對於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都低估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坦白的說,如果我們能夠改進教材和教學的方式,事實上我們便可以使兒童提早學習各種比較困難和複雜的課程,因為他堅決相信「任何學科均可以某種智慧上真實的形式,來有效的教給任何發展階段中的任何一個兒童。」這種大膽的主張使人對於幼兒教育的成效產生莫大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
(4) 俄國心理學家柴可夫斯基認為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在八歲以前可說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的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狀態,然而就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而言,卻剛好相反,年齡愈小,其學習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齡愈大,其學習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遞減的現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狀。他表示嬰兒時期的大腦具有非常驚人的學習能力,他們對於成人所給予的各種刺激,如果次數充分,便可能被他們全部照單全收,而且成為潛意識,成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而且更令人驚異的便是這種記憶的活動完全都是在輕鬆的情況下從事進行,與成人在學習時必須逐項的一一費心加以記憶,可謂迥然不同,因此嬰兒乃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用腦者,成人簡直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義大利的學者蒙台梭利(Montessori)也曾經表示同樣的見解,他說:「嬰兒的大腦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能力,這種機能簡直可以媲美上帝的創造力,成人的記憶力實在望塵莫及。」格林杜曼也表示:「在記憶學習方面,如果與零至兩歲的嬰兒相比較,成人簡直是低能。」由此可見,嬰兒在記憶吸收方面簡直具有不可思議的一種能力。這一點可能是許多人聞所未聞而且無法置信的一個問題。
(5) 依據現代大腦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其他動物大都在接近發育成熟時才出生,而唯獨人類是在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時便脫離了母體。瑞士一位動物學家曾說:「人類嬰兒出生時,由於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因此眼睛無法立即睜開觀看外物,不會爬行,也不會走路,與其他動物一生下便會站立、會走,甚至會跑,眼睛也看得見,可說迥然有異。假如人類的嬰兒要像猩猩剛出生時一樣的行動自如,那麼就需要懷孕二十一個月以上。」由於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身體各部份,尤其是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而且在出生之後的幾年內發育最為迅速,因此我們如果能把握這一段發育的關鍵期間,給予適當的訓練,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有一些專家發現,人類大腦的細胞的發育,在三歲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六歲時則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歲時則達到百分之九十,而九歲至二十歲的十一年間,則僅僅發展了百分之十的部分,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也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一些生理學家尚進一步發現,人類的各種行為能力及心理活動,主要是由於大腦皮層的控制,而這些腦細胞之間所形成的神經元(其功能相當於電晶體電路中構成聯繫的配線),如果這些神經元愈是發達或複雜,則大腦的各種功能,例如記憶、推理、想像或反應的方式便愈為靈敏、巧妙和迅速,而這些神經元的發展,在零歲和兩歲之間可說最為迅速,據估計,在這短短的兩年之間,其發育進展的程度幾乎與兩歲至二十歲之間的發展完全相等,由此可見,出生之後至兩歲的期間,有計劃的學習活動(促進神經元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為了證明這種觀點正確性,西德有一位學者威士德(FredericVester)曾經以老鼠作實驗,他將剛出生的老鼠分成兩組,經過兩週後,便解剖老鼠的頭部,發現這兩組老鼠的腦細胞中,屬於視覺中樞的神經細胞平均有十四個接點(相當於神經元的數個),然後將其中一組(B組)的小老鼠之眼睛縫合起來,使其不見外物或接觸外物的刺激,而A組不縫眼,兩週後又解剖這兩組的頭部,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腦部接點數已經急速增加至八千,而B組老鼠的接點數卻始終未能增加,經過一個月後,他讓B組恢復視覺,不過事後不論如何,B組老鼠視神經細胞的接點數也都沒有什麼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遠都跟不上A組,而成為一群幾乎無法學習的白痴老鼠,這一個實驗也就再次的證明出生後及時獲得有效刺激的迫切性和必需性。
(6) 德國卡爾維德的實驗報告。1818年德國有一位牧師卡爾維德(Karl-Witte)曾經寫了一本書「卡爾維特的教育」,書中詳細描述他自己如何將一個資質平庸的兒子作有計劃的訓練,終於使他長大後成為一位人人稱羨的天才,他由於始終堅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教育,而不是先天資質或天賦才能,能夠影響兒童成為英才或庸才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天賦的多少,而在於出生後至五、六歲期間的教育如何……一個普通資質的嬰兒,若能給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也可以成為極優秀的人!他結婚後不久生了一個孩子,可惜活不到四個月就去世,1800年他又生了第二個孩子,他就替他取了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卡爾維德,這個孩子由於反應很遲鈍,因此,大家都擔心他的資質並不優秀,然而這位牧師並不氣餒,而且毫不猶豫的從事「語言教學法」的實驗。他發現嬰兒能夠看見東西之後,便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加以幌動,等嬰兒的視線跟手指移動時,就以標準的德語說:「手指、手指。」而且反覆說明幾次,此外他又繼續教他身體上的各種器官以及他身邊各種物品的名稱,結果在耐心的教導之下,這個大家起先懷疑是白痴的孩子,不久竟然都能了解這些名稱的意義。此外,牧師還經常帶他到野外觀察各種大自然的事物,並且告訴他這些花草樹木、橋樑河流、鳥獸動物等等一切所見所聞的事物。而且只要有疑問都讓他自由發問,有意見也盡量使其充分表達。為了培養兒童良好的氣質和道德的觀念,他們夫婦在家庭中都盡量不說粗魯、憤怒或爭吵的談話,並且隨時表現高尚文雅、端莊有禮的舉止,以便給予孩子最佳的榜樣。他表示:「我在家中絕不放置任何粗俗、低級的東西,每個房間的傢俱都經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牆上的圖畫色調極優美。」「如果卡爾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我們並不勉強他……我們夫婦沒有偏食的習慣,所以能給他良好的榜樣。」「我們也告訴他,克制慾望是必須的。」「不能對孩子太寬大,尤其是當他做壞事時,一定要教導和糾正。」「只要卡爾的動機是正當的,他的任何質疑我們都不加以禁止,並且在可能的範圍,我們都會給他答覆。」「卡爾最喜歡欣賞繪畫,所以我們就買了許多畫冊給他看,也說明給他聽,然後要他說明一遍畫冊的內容。」「我並沒有教他寫字,等到他想學寫字時才教他。」「每天用功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在這期間務必要他集中心力和注意,所以卡爾在用功時都能專心一意,而變得很喜歡這段學習的時間。」為了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和記憶力,牧師常講故事或唸書給他聽,講完後還要求孩子重覆說一遍,由
於這種不斷訓練的結果,卡爾在五歲時,就居然學會了三萬個單字,而一般的孩子在五歲時平均只學會兩千零七十二個單字(根據美國史密斯女士的調查統計),可見語彙的增加遠遠超出其他一般的兒童。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牧師常唸故事書給他聽;但是常常在唸到一半的時候表示現在爸爸沒有空再唸,希望他自己去看,由於孩子很想把它看完,因此也就很熱心而自動的學習這些文字。此外,牧師又買了許多印有德文與拉丁文的字母以及0至9數目字的卡片,讓孩子學習,孩子會唸了,就要他唸給父母聽,如果唸對了,就加以誇獎一番,如果唸錯了,就多唸幾次給他聽,不到幾天,他就把這些字母和數字全背下來,接著就教他拼音及單字,到六歲時,他便學會流利的讀寫德文和拉丁文,牧師又教他法語,而且盡量以有趣的遊戲的方法來教他,不到一年,他就可以閱讀簡單的法文書籍,後來又教他義大利文,不到半年,就能看懂義文書籍,七歲開始學英文,也只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再學希臘文,一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到了八歲,卡爾便已經能夠閱讀許多世界的名著。
這位牧師在教孩子語文時,絕不從文法開始,而是盡量讓孩子多看各種語文的書,譬如同樣是「伊索寓言」的故事書,就讓他看德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英文等等不同的版本,而且他的教育也不止限於某一方面,除了文學之外,物理、化學、數學、自然科學也都同樣教他學習。卡爾在九歲時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及格,十歲便進入來比錫大學,後來轉至哥丁根大學,十二歲時寫了一本三角的書,次年出版,在這一年也取得了哲學博士的學位,十六歲時又得到法學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十八歲赴義大利研究法學及但丁文學,成為但丁權威。三十四歲時轉至哈雷大學,至八十三歲才去世。有些讀者可能認為卡爾從小就如此的用功,身體必定不甚健康,童年必定不會很快樂,然而事實並不如此,他十歲那年,德國名詩人與語言學家海涅(HeinrichHeine,1791-1856)曾經加以測驗,發現卡爾不僅是個驚人的語文奇才,而且精神愉快,身體也很健康。因此可以說是一個身心發展非常健全的孩子,並不因為用功過度而有失常的現象。
(7) 由世界一些優秀民族的成就原因探討,也可以證明「強調幼年的教育,將來才能有輝煌的成就」。在日本有一位猶太人寫了一本書,書名是「猶太人的教育」,作者在書中說明了猶太人如何培養天才的秘訣。猶太人目前散佈世界的人口總共只有一千六百萬人,比我們台灣人口還要少,然而他們歷年來榮獲國際公認最具權威的諾貝爾獎,卻佔全部得獎人的百分之三十二之多,為其他各民族之冠!目前猶太人移居美國的人口約有六百八十萬人,在比例上僅佔全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二,然而在美國大學攻讀博士的猶太人,目前竟然佔全部博士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九,而美國著名的大學中,猶太籍的教授竟然占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比例,這種傑出的表現,著實令人不勝驚訝!為什麼猶太人的成就能夠如此的傑出呢?主要的原因很可能與他們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早期的幼年訓練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一般猶太人的孩子從三歲起就必須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這些文字的內容兒童是否能夠了解,都必須不斷反覆加以背誦和學習,此外,猶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經常跟嬰兒說話,就是播放音樂給嬰兒欣賞,或由父母輪流唱歌給嬰兒聽,他們時常在嬰兒的搖籃或床邊四周掛著許多圖畫,使嬰兒能夠經常觀看,並且常常更換這些圖畫,以便刺激他們認知的能力。由於猶太人如此普遍的重視幼兒教育,因此他們的孩子大都能夠奠定未來學習的良好基礎,難怪長大之後也就人才輩出。
除了猶太民族之外,古代的希臘也出現了不少震古鑠今的著名人物,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畢達格拉斯……等等,然而雅典的人口在全盛時期也不過是五十萬人而已,而且五分之四都是奴隸,自由民不過僅僅十萬人而已,然而為什麼他們也會孕育出那麼多的曠世奇才呢?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主要還是得力於他們非常重視幼年教育的習俗,他們認為小孩最遲在三歲之前一定要接受教育,不僅要學會閱讀,而且還要學會寫字、說話和音樂,因為這些都是充實內在美的必備條件,與體操運動鍛鍊體魄的外在美一樣的重要。由於過去特別強調幼年時期的認知教育,因此也就培育了不少的人才。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風尚,孩子從小便要背誦許多經典詩文,因此也產生了許多博學的大儒,不過自民國以後,西風東漸,重視兒童個性的心理學發達之後,國人便不再強調幼年時期的訓練,結果與後來的希臘一樣,不僅國語文程度一落千丈,而且在科學、藝術,及文化道德方面均缺乏深具創意的偉大人物,這實在是一種值得吾人深思猛省的一個教訓。
蘇俄一向都被視為一個農業國家,工業與教育一般都被視為比較落後,然而事實上並不盡然,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目前它的戰略武器之性能,與美國相比幾乎都有過而無不及的現象,因此他們的科技也大都居於領先的地位。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重視教育的結果。例如根據最近的統計,他們高中學生修習微積分的共有五百萬人,而美國高中生唸微積分的只有十萬五千人。此外蘇俄的教育家古兒布士卡雅曾說:「教育需從出生那一天就開始,最重要的是學前時期的訓練。」另一位教育家馬卡列因克也表示:「五歲前的教育最重要,人類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九成均在此。」